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中医药大学,2月21日在长沙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,楚天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唐岳、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秦裕辉,代表双方签约。
楚天科技副总裁周飞跃、边策、周婧颖,以及行政事务总监刘陵、智能制造办公室主任王宏伟等,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葛金文等校方人员,还有宁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文军作为特邀嘉宾,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。
根据双方战略合作协议,楚天科技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将在技术领域、非技术领域展开多方面、多层次的合作,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/工程中心/科研基地、教学实习基地/就业基地、院士工作站/专家工作站/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合作模式,以及在传感器、节能设备、增效设备等具体研究方向上,共同推进企业与高校资源的整合,实现技术突破、科研转化等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提升。
↗ 楚天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唐岳
在签约仪式上,楚天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唐岳介绍,楚天科技已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,在机电一体化、机器人等具体项目上进行了技术合作研发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也与中国药科大学这样的专业大学在技术领域、非技术领域建立了高层次的合作关系。
“楚天科技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已有多年的交流、接触,双方酝酿战略合作在3年前就开始了,今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。”唐岳说,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要着眼社会效益,也要着眼经济效益,要能将双方的市场战略、技术力量等资源进行深度整合,并最终在市场上变现成财富,使双方获益,才能真正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发展,不然只能流于形式。
唐岳分析,中国出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、住房制度改革、国企改革、资本市场建立、互联网发展所造成的5波财富浪潮,在房地产、互联网等领域造就了一批富豪,而第6波财富浪潮的风口则是智能化,这是很多人的共识,各领域的智能化、智慧化将会造成一批巨型经济体。
“除了互联网,前4波财富浪潮都是政策驱动型的,背后主体是政府,而所造就的那些财富大咖很多都是被动响应的,而眼下的第6波财富浪潮,第一推手肯定是市场主体,是把握住了时代风向并占有前沿技术的主体。”唐岳认为。
楚天科技致力于推进医药装备、医疗设备、食品装备等领域的智能化、智慧化,“我们已经在医药装备领域率先提出了智慧工厂的理念,并推出了若干产品,但这远远不够,我们需要与高校专业力量合作,以加快推进医药装备领域的智慧化进程,这是我们与高校合作的基本着眼点。”唐岳说,“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合作,中医药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。”
在化学药、原料药、生物药等药物板块中,化学药的比例正逐年下降,原料药的发展得益于新技术的诞生,生物药则是突飞猛进,每年都是成倍增长,“最尴尬的是中药,走过弯路,但我认为它发展空间巨大,特别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。”唐岳分析。
“但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行业解决,比如定量化的问题、成分分析的问题、连续制造的问题,特别是制造问题,化学药、生物药制造水平是最高的,而中药是最落后的,而这种现状,对于医药装备企业来说,市场空间又是最大的,中药制造装备是楚天科技的重要阵地之一,我们要通过智慧生产提升中药的质量。”唐岳说。
↗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秦裕辉
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秦裕辉表示完全认同唐岳的分析及其企业战略,他说:“我本人就是做中医药研究的,这个领域确实存在许多尴尬的问题,举个很小的例子,中药煎药机,这个东西在很多医院、家庭里都有,但它是韩国人最先发明的。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中药,很多人至今还在用瓦罐子煎药,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、空间很大。”
秦裕辉说:“湖南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与楚天科技的合作,今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关键性的步骤,我们希望接下来双方加强高层的交流,我们要多听企业家的意见,这比只关起门来做学问要好;我们要务实合作,根据协议将各个点的工作一一展开,我们要把论文转换成生产力;我们要深度整合双方优势资源,实现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的变现。”
秦裕辉表示,中医药确实需要一个智慧化的接口,以前,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,现在有条件这么做,再不做就晚了。长期以来,国家很重视中医药领域,但在实际操作层面,由于缺乏民族自信等原因,大家在这个“国宝”上还是行动不足,“我们专业高校责无旁贷,有了企业的携手共进,相信前景可期。”
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34年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,1960年改办为湖南中医学院,1990年原湖南科技大学成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,2002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,2006年改办为湖南中医药大学,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。
湖南中医药大学现有学生4.9万余人,下设18个学院、16个研究中心/所,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、21个部级科技平台、23个省厅级科技平台,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、国家中医(肝病)临床研究基地、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等。
湖南中医药大学目前参与973计划项目14项、863计划项目4项,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2项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4项、国际合作专项2项,2000年至今共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6项。